民商经济法学院 翟继光
一、初识哲学
在我上大学之前,“哲学”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高中有一门课程叫“思想政治”,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这仅是哲学这一领域中十分狭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哲学了。因此,当我看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哲学系”三个字时,我感到这三个字十分遥远和陌生,仿佛是一个天外来客突然闯入了我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报考哲学系,但当我看到我被录取到我没报的专业时,并没有感到意外,对我来说,能考上北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敢再在北大里“挑三拣四”呢?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被调剂到了一个十分陌生的系,而不是一个比较熟悉的系,如中文系。哲学是学什么的呢?当爸爸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时,就问了这个问题。当时,我也不知道哲学到底学些什么,在中学里也只学过一个关于哲学的定义,看了这个定义仍让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仍让人感到是那样抽象和玄虚。可以说,我是怀着迷茫,也是怀着疑惑和好奇走进北大哲学系的。
来到北大以后,才知道哲学是文科中的冷门专业,我们班29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哲学系的只有两人,第二志愿报考哲学系的也没有几人。其余的全部是被调剂到哲学系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在开学不久,班主任席大民老师就提议召开了一次以“我和哲学”为主题的班会。希望通过这次班会加深我们对哲学的了解,稳定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喜欢哲学、热爱哲学。
在那次主题班会上,有十几位同学上台发言。我作为学习委员是主要发言人之一。现在,我已记不清我当时都讲了些什么,大概是说些我对哲学的认识,谈我与哲学逐渐熟识并逐渐热爱哲学的过程,可能还谈到了我准备投身哲学事业的理想和抱负。其他同学的发言也主要是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那次班会上,班主任和系党委副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介绍了哲学系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并鼓励我们安心学习,争取把哲学发扬光大,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那次班会上,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同学事先没有准备发言稿,但还是踊跃发言,充分表达了对哲学的热爱之情。
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中最抽象、最深奥的部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我们能进入哲学系,学习人类最高深的知识,学习人类最高深的智慧,这也是我们与哲学的缘分,也是我们的幸运。文科中的冷门专业很多,而哲学在这些冷门专业中还算比较好的专业,更是有着“大用”的学问,学这样的能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有什么不好呢?原来打算转系的同学在这次班会以后也打消了转系的念头,准备安心学习具有“智慧之学”美称的哲学。
二、上好每一节哲学课
大二时,我逐渐产生了考研的念头,准备在大四时考上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产生这一念头以后,就觉得和哲学就要分手了,因此,对哲学就有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想想和哲学还有两年的缘分,更觉得哲学很亲切,有一种抓住与哲学相守的分分秒秒把哲学学好的冲动。为了考法学院的研究生,我必须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法律。这样,学哲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学习哲学。因此,为了学好哲学,就必须抓住上课的时间,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上好每一节哲学课。这一要求看似理所当然,但把这一要求放到北大这一大环境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北大首开民主之先风,其自由的程度可以说居全国高校之首。上课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什么硬任务,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可以晚去,也可以早归。在许多同学的日程表上,上课是排在最后的。如果今天没有其他什么事,就去上几节课吧。这种现象在文科中较明显,特别是文科中的冷门专业,上课的出勤率低得让人难以想象。三四十人的课堂,有时只有五六个人上课。这还是必修课,如果是选修课,只有一位同学去听课的情况也是时常会出现的。哲学系的老师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他们也比较“开明”,一般也不与我们计较。很少点名,无论去多少学生上课,他们都不管,只管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在哲学系,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分,根本用不着考试,只看出勤率就一目了然了。经常去上课的一定是学习好的学生,经常不去上课的则是学习差的学生。在一些学生眼里,去上课是给老师面子,在老师眼里,经常来上课的同学一定能得高分。
我的出勤率在全班中是最高的。这不是自吹自擂。大学四年下来,我不敢说我没有缺过一节课,但基本上可以说,我总共没有缺过几节课。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与哲学的那一份依依惜别之情,另一方面,我毕竟是个学习委员,要在学习方面起一个带头作用,因此,我是每节课都要去的,除非有很特殊的情况。
北大的学生都十分优秀,我在我们班不能算最突出的一位,但有几点,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我们班是唯一的。首先,出勤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学生,全班只有我一个。由于我的出勤率比较高,老师对我的印象就比较好,再加上每学期期末考试,我总是提前很早就开始复习,试卷做得也不错,因此,我的成绩一直都比较好,而且在班级中的排名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刚入学时,我的成绩排在第10名,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排在第8名,大二第一学期,我的成绩跃居班级第4名,第二学期,我的成绩又跃居班级第1名。
我的学习成绩进步这么快,一方面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同学把主要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的结果。在大一时,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基本相当的,想前进几个名次是比较困难的。到了大二,许多同学便开始“转向”了——纷纷转向自己喜欢的方向上去。有的准备考外系的研究生;有的准备出国,考GRE和TOEFL;有的选修了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的课程。而这些同学,很多都是学习成绩排在前十几名的,他们在忙其他课程的同时,就忽略了对哲学的学习,课也很少上了,考试时总是临时抱佛脚,因此,成绩相对就差了一些,而我在学习法律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哲学的学习,因此,我的成绩相对就好一些。
大三上学期开始评大二下学期的奖学金,前几次评奖学金都没有我的份。这一次,最高奖学金是“佳能”特等奖学金,奖金4000元,这是许多人羡慕已久的。由于这时我的成绩已跃居班级第一,因此,这个最高奖理所当然地轮到了我。当时,班级投票时,只有两位同学没有投我的票,因此,我几乎是以全票赢得了这项奖学金。其实,那时我的最大愿望已不是获得什么奖学金了,而是顺利考上法学院的研究生。因此,当我真正获得这项高额奖学金时,我已没有太多的热情为此而欢呼。我的心情很平静、很坦然。人生有时是很有意思的,当你满怀激情去追求某种东西时,你却始终得不到它,而当你的激情已经耗尽,对它已感到无所谓时,它却主动投向你的怀抱,人生真是难以捉摸。
三、哲学与我的人生
我被调到哲学系,我感到很幸运。这大概也就是我与哲学的缘分吧。北大哲学系是全国高校中实力最强的哲学系。能在曾聚集了全国最有名的哲学家的北大哲学系学习,我感到很自豪。哲学是每个人一生中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的一生如果不学一点哲学,那将是一大遗憾。
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学术上的定义,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我学哲学并不只是学一些所谓的知识、定义、概念之类的东西,而是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一种哲学的能力。知识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哲学的知识只在本专业内才能充分发挥其功用,而哲学的能力却是各个专业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在各个专业均能显示其功用的。
学习哲学对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指导我如何去思考人生观方面的问题,教给我一些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由于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实际上是一个系,因此,我也学了不少宗教学方面的课程,我所说的哲学是包括宗教学在内的,宗教中,佛教的思想对我人生的启迪作用是最大的。
哲学对我人生的作用,可以在我的日记中体现出来,我的日记不是流水帐,一般也不是记叙文,几乎全是思考类的文章或内心独白。我把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写在日记中,那里既可以看到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可以看到我自己成长的思想历程。
哲学陪伴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苦日子,如果没有哲学对我的启迪。大学四年的茫茫学海恐怕要断送我继续求学之路。哲学教会我如何体验生活,如何调节情绪,如何感悟世界,如何达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
人是生活在某种境界中的,不同的境界可以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外在的客观环境可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境界。这样,他们对相同的外在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就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境界就像一个人的心情一样,同样是粗茶淡饭,有的人感到生活很艰苦,而有的人则感到生活很幸福。甚至那些吃着山珍海味的人不见得比那些吃着粗茶淡饭的人感到舒服。这就是心情不同所致。同样,生活如同吃饭,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关键不在于生活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如何生活,或者说在于人生的境界如何。这就如同吃饭吃得香不香,关键不在于饭菜的质量,而在于你吃饭时的心情。(当然,我并不是说饭菜的质量对于饭吃得香不香没有关系,而只是表明它不是决定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哲学的作用就在于让每个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哲学思想,更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而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注:本文写于2001年考研结束之后。作者于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01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2006年8月来必威精装版网页下载任教,现为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财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