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子法大  >  正文

【赴欧行记】王炜然:欧洲之行——从“小堡”到“小博”

来源:中欧法学院   2-24   阅读:
T AAA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法学院努力发挥“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势,担当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欧洲法律学术、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此次推出“赴欧行记”系列栏目,源于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研究生丰富多彩的欧洲求学之旅。他们深入欧洲,沉浸于国际法的专业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欧洲的点滴,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记录。这些分享饱含着学子们真实的感悟与深刻的体验。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欧法学院学子的欧洲之行,感受他们在留学道路上矢志刻苦学习的人文风范、勇对困境昂扬的精神面貌、奋力创新创造的坚定步伐,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欧洲学习生活以及中欧法学院办学成果的窗口。

作者简介

王炜然,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2024年9月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2025年2月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学习。

匆忙到达博洛尼亚已一周有余,安顿下来后,新鲜感逐渐褪去。躺在床上回想半年的汉堡时光,脑海中突然浮现的是图书馆那扇大大的落地窗。透过窗望去,从绿意盎然的草坪到纷飞的落叶,再到飘舞的雪花,四季更迭间,时间流水般悄然滑过。

(图书馆落地窗景)

课程学习

汉堡大学的授课模式与传统学期制不同,课程以周为单位进行,每门专业课集中在一周内完成,期间穿插几节研讨课,来帮助学生们复盘并讨论本周所学知识的重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中欧法学院与欧洲院校合作的独特优势。短短一个学期,我们得以聆听来自不同国家教授的讲座,全面了解欧盟的法律体系。讲座内容既涵盖从公法到私法的各个领域,也广泛涉及欧盟人权保护、统一市场及前沿的数据保护等特色法律。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学习模式,不仅拓宽了我的法学视野,也让我对欧洲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学院也提供两门以论文形式结课的课程。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学院提供从开题到大纲、初稿、成稿各个阶段的时间表和精心指导,为我们未来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活动

除了紧锣密鼓的课程安排,汉堡大学也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校园活动。开学第一周,学院便组织了游船之旅,带领全体学生欣赏这座城市繁忙港口和美丽景观,这也是与其他国际学生相识交流的好机会。

学期内,我们也有幸参观了国际海洋法法庭。在法庭二楼,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组织、设施、管辖等情况,并讲解了经典案例。这让我们对国际法的实际运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小堡”生活

汉堡的生活紧凑而短暂,伴随着初来乍到的不安与兴奋,夏末秋初的温和晚风,漫长冬令时的绵绵阴雨,以及初春离别的不舍,这些片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对“小堡”的独特记忆。

冬令时的连绵阴雨让人难免有些消沉,但当节日来临时,整个城市便重新温暖起来。万圣节时,邻居家的小孩子们叽叽喳喳来敲门要糖。一进入十二月,周围的邻居家庭就陆续张灯结彩、搭起圣诞树。盛大的圣诞集市上能够喝到便宜大碗的热红酒,甚至还能闻到炸串儿的香味。突然之间,在冬令时中抑郁消沉了两个月的人们全部涌上街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同融化在生命之海。这些温暖的瞬间,让我重新感受到链接感,也开始在异国他乡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圣诞集市)

除了学业上的收获,这半年最大的成长莫过于学会了如何独立生活。九月初来时,我还是个只会做西红柿炒万物的新手,如今已能轻松做出三菜一汤。规划每周的超市采购,熟记各种食材的保存方式,我也逐渐学会在琐碎的日常中保持精力集中,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离开“小堡”前往“小博”的那天,一个人拖着一百四十斤的行李,虽然略显狼狈,但已不再像初来时那样忐忑。终于开始确信,我能够照顾好自己。


(西红柿炒万物)

观光游记

在课余时间,或是周末,或是假期,或是结课后一整个月的空闲时光,无数趟的红眼航班与廉价夜巴拼凑成了我的冬天。汉堡的位置去哪儿都不算远,向北坐大巴便可以直达北欧,向南几个小时便躺在了地中海沿岸的沙滩,向东一路通向奥匈捷,一张月票在手就能够坐免费小火车去往德国境内的各个城市。

沐浴在初雪过后温暖日光下的巴黎,和朋友们早睡早起每天徒步二十公里,去看圣杯存在的“玫瑰之下”。

(巴黎铁塔下)

无数次去往雾气弥漫的柏林,在“地球”之下那面柏林墙前驻足良久,与爱乐免费午餐音乐会上认识的朋友一起去给黑格尔扫墓,在巴比伦看上映最后一日的花样年华,临走前在泪宫中看着Havel的民间宣传册默默流泪。

(黑格尔之墓)

和朋友站在玻尔研究所前,想起那封缝缝补补写写改改五年都没有寄出的信,看着闪烁的灯光,我想我终于触摸到了哥本哈根的余烬。在研究所前碰到了一群前来参观量子力学殿堂的人,问我是否也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我说我不懂,我只是迷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那段描述不确定性的话对我影响至深,在一切都不确定的结局中,唯一确定的东西是:友情存在过。

(玻尔研究所前)

在汉堡的学习生活告一段落后,我选择了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继续深造。与汉堡的现代化截然不同,博洛尼亚古老的城市充满了柔和与古朴的气息,到处都是小巷与拱廊。初到小博正逢雨天,但幸运的是,在被淋湿前总能找到可以避雨的拱廊——这是我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冬令时即将结束,新的学期尚未开始,我将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继续探索春夏。回望这段欧洲之行,注定会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安逸与紧张,焦虑与平和永远处于波动平衡。留学不仅是学业的深造,更是对自我独立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考验。我将带着这段旅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继续前行。

编辑 陈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必威精装版网页下载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
Baidu
map